1)第三百二十六章 韬光养晦_权驭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推荐阅读:元宵节过后,一直坐视朝堂上支持和反对海外贸易两派官员争吵不休的万历皇帝忽然出手,一口气贬走了反对官员的阵营中闹得最凶的七名浙党和三名东林党的京官,进而一举终止了这场由海外贸易掀起的朝堂纷争。

  在此次风波中,齐党是最大的赢家,浙党是最大的输家,不过即便如此浙党也就是朝堂上最大的派系。

  至于东林党,虽然也有不少人但由于上次京察受到了重创,故而现在处于被以浙党为首、楚党和齐党为辅的朝廷联合派系的打压中,故而处于蛰伏期,一直寻找着东山再起的机会。

  从万历皇帝对浙党和东林党的惩戒上也能看出,东林党虽然反对海外贸易但并不像浙党那样冲锋陷阵,而是躲在了浙党的后面,这使得浙党的七名京官遭贬,而东林党只有三名。

  而且,东林党被贬的三名京官所担任的职务并不重要,而浙党的七名京官所处的位子就要重要的多,对浙党的势力削弱了不少。

  齐党之所以是大赢家,是因为万历皇帝提拔了五名齐党的人接替了被贬者的位子,而楚党则无人受到提拔。

  实际上,楚党内部对是否支持开启海外贸易也有分歧,不过最终他们选择支持海外贸易的开启,毕竟湖广出身的李宏宇是海关司的司关同知,他们自然不会扯李宏宇的后腿,同时也想趁机从中攥取更多的商业利益。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万历时期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争斗中哪一方能占据上风,要看哪一方能主持京察。

  有意思的是,东林党和齐楚浙三党轮流坐庄主持京察,这使得双方都无法将对方置于死地。

  京察就是考核京官的政绩决定其升迁、留任还是降职,而大明朝堂重内轻外,京官占据了朝堂上的主导,而地方官依附京官。

  这一点从大明的巡按和巡抚制度就可以看出,京城七品的言官一旦下到地方那么将有监察和节制地方三司级别的高官的权力,由此可见京官是官场的中流砥柱,大明的官员无不削减了脑袋想要留在京城。

  故而,决定京官命运的京察就被东林党和齐楚浙三党视为排挤打击对方的手段。

  万历三十三年,东林党人都察院都御史温纯和吏部左侍郎杨时乔主持京察,准备贬谪当时在朝堂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浙党等,不过时任内阁首辅的浙党党魁沈一贯出手阻止,虽有一部分楚党官员遭贬但最终确保楚浙党在朝堂上的优势,东林党功败垂成。

  然而,万历三十四年,沈一贯遭弹劾离职,使得浙党的势力受到不小的损失。

  万历三十九年的京察特别有意思,北京的京察由东林党人主持,大肆驱逐齐楚浙党的官员,而南京京察则由齐楚浙三党的官员主持,故而大肆贬谪东林党的官员。

  等到了万历四十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