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四章 朕真不想卖官鬻爵啊(中)_大明王朝158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没有佯怒的兆头,也没有应允的态度,这让徐文壁有一点不安,

  “是卖官鬻爵。”

  许是地下玄宫气氛鬼祟,徐文壁忽一闪念间,突然觉得皇帝的瞳孔里似乎住着另一个非生于此世间的陌生灵魂,于是他清了清嗓子,主动打破了这一场诡异的对峙,

  “世宗皇帝时,浙江、南直隶外御倭寇,四川、湖广、云贵等地采伐巨木,陕西、宣府备战兵荒,皆以捐纳而解,民间输纳银粮,朝廷授以冠带,旌表义官,并无不妥。”

  朱翊钧一听就知道徐文壁是在为皇帝的面子避重就轻,明朝的“冠带”往往有官之资格,无官之实任,一般是富民或商人买来免除杂泛差役的。

  它名义上虽然可被称为“义官”,但实际上更近似于一顶“荣获朝廷表彰”的虚衔,因此基本上任何拿得出钱来的报捐富民都有权利购买冠带,也因此这种“冠带”荣誉到了晚明便变得相当便宜。

  毕竟需求创造供给,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朝廷既然垄断了买卖冠带的利润,自然也要面对冠带泛滥的结果。

  尤其这种副作用并不是万历一朝造成的,从景泰初年开始,朝廷就用大举捐纳来挽救财政了,徐文壁怎会预料不到冠带泛滥?

  正是因为知道仅仅靠出售冠带是筹措不到六百万两银子的,所以朱翊钧真正关心的是捐纳中的“大捐”,即捐纳实官、实缺、或监生这样的选官资格。

  朱翊钧清楚地记得,明朝捐纳例中的“大捐”是从嘉靖年间开始放开的,到了万历十六年,“大捐”的行情定然起了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徐文壁避而不谈,朱翊钧便总是有点不大放心,卖主都不知道货物的价钱,又怎能保证交易公平呢?

  何况在朱翊钧的心目中,“民选官”是任何一种官职任命方式都不可替代的上乘制度,倘或实官、实缺能用钱买来,那之前奋力推动马户“民选吏”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确无不妥,只是为营建而开捐纳,总让朕想起武宗皇帝因豹房之造费银冗滥,实非国家之福。”

  朱翊钧想了一想,决定不完全将话说死,于是又补充道,

  “事关大利害,此事须待朕回銮之后,再行计议。”

  徐文壁见朱翊钧没一口回绝,便以为皇帝是赞同了通过开举捐纳筹款,忙附和道,

  “皇上说得是,事关户、工、吏三部,自然不可不慎重。”

  朱翊钧笑了一笑,随口敷衍了徐文壁两句,又接着将整个墓室仔仔细细地参观了一遍,这才率众臣走出玄宫。

  阅览完寿宫之后自然就是下旨颁赏于在工之臣,尔后一行人便驻跸至永陵监南的感思殿行宫,这座行宫修建于嘉靖十六年,显然是为帝陵的附属建筑之一。

  朱翊钧挥退了谢恩的官员后,喝了一盏茶,即向张诚说起了徐文壁开举捐纳的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