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八章 起复潘季驯_大明王朝158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否拿来与朕一观?”

  张诚应了下来,他虽然不知道为甚么皇帝对这个外国人这么感兴趣,但也不敢败了朱翊钧的兴致,

  “是,奴婢一会儿就遣人去问。”

  朱翊钧看了两眼范礼安的条陈,又道,

  “对了,不知他从欧罗巴可带来了甚么书,倘或可以,是否能请他翻印一份,然后让礼部交付四夷馆翻译。”

  朱翊钧之前恢复四夷馆旧制,除了培养翻译人才,还有另一层考虑,就是他不愿传教士和晚明的士大夫走得太近。

  历史上由于太监马堂的敲诈勒索,导致利玛窦后来跟东林党人极其亲厚。

  诚然,东林党人大多出自于江南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思想相对比较开明,学习外文的能力也比较强,他们中不少人曾对利玛窦鼎力相助。

  譬如曹于汴曾帮助利玛窦摆脱礼部的软禁,在宣武门附近租房暂住。

  冯琦任礼部尚书后则正式批准他们在北京居住,并命令有关官员将钦定的赏赐发给他们。

  冯应京出资出版利玛窦的中文著作并为之撰序,后来的内阁独相叶向高还特意为利玛窦向万历皇帝请赐中国墓地。

  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一类皈依天主教的士大夫虽然不参加党争,但也和东林党人关系密切。

  甚至后世还有西方学者认为,利玛窦也曾经主持过东林书院的讲座,并且东林书院中的所有学员都对天主教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朱翊钧作为皇帝,实在不能不警惕这种现象的发生。

  虽然历史上的东林党的确为晚明的西学传播出了不少力,但是鉴于原来的万历皇帝没有想过要发展海贸,所以朝廷上下,包括魏忠贤一等阉党在内,谁都不大在意东林党和外国传教士结交。

  可现在历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作为一个想开拓海外殖民地的穿越者,朱翊钧虽然能给东林党部分程度上的言论自由,但若是事关海上贸易和西方战事,朱翊钧还是想把信息垄断权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

  朱翊钧的想法是自己先在四夷馆中培养一批翻译人员,若是实在翻得没有原来历史上得好,再交给到万历三十二年才考中进士的徐光启去校对改正。

  毕竟东林党里面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东南海商集团的既得利益者,朱翊钧可不想因为翻译而给东南海商钻了空子。

  “翻译好了便呈上来给朕瞧瞧。”

  朱翊钧想了一想,还是补充了那么一句,把翻译工作变成了一个能在皇帝跟前露脸的机会,

  “要是译得好,朕一定重重有赏。”

  张诚笑道,

  “是,为皇爷办事,四夷馆的人哪儿敢不尽心尽力啊?”

  朱翊钧放下条陈,捧着宣窑暗龙杯呷了口茶。

  拉丁文可不好学。

  德国诗人海涅就曾经感叹,“要是罗马人得先学好拉丁文,他们大概没剩多少时间征服世界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