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二卷_平家物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然无人过问。如今的心情犹如刘阮从仙界回到人间,遇见七代玄孙【6】一般,不胜凄凉感慨!

  七月九日发生大地震,四处房倒屋塌,女院隐居之所也墙颓屋毁,无法居住。此处自然没有严守宫门的绿衣羽林,唯有应时的秋虫,从粗陋的篱墙和茂密的田野中传来啁啁叫声,令人更觉凄怆。难以入寐的黑夜越来越长,更难熬到天明了。无尽的哀愁,当此悲凉的秋季越发令人难以忍受。世态炎凉,就连那些故旧也全都远离而去,无一人肯来光顾了。

  【1】灌顶卷专讲安德天皇的母亲平德子,在劫难后出家隐居的生活。对于这一卷的由来,有人说是后半各卷抽集来的。有人说是原来书成之日即有此卷,如此结束才得与开卷的《祇园精舍》相呼应。

  【2】先帝指安德天皇。

  【3】二品夫人即建礼门院的母亲,参见第一卷第十节注三。

  【4】白居易诗《上阳白发人》有云:“耿耿残灯照背影,萧萧闇雨打窗声。”

  【5】原歌见《新古今集》。

  【6】据《续齐谐记》,刘晨与阮肇赴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仙女,过半年回家,人世上已是第七代玄孙了。

  二

  入居大原

  然而,冷泉大纳言藤原隆房的夫人、七条修理大夫藤原信隆的夫人【1】却避开世人耳目,悄悄前来慰问。“靠她们来照顾,是从前万万没想到的。”女院流泪道。身边服侍的人也都泪湿了衣袖。

  住在此地,离京都不远,过路人耳目甚多,朝露一般的性命被风吹息之前总希望找个不闻世事的地方,宁愿住到深山里去,只可惜没有机缘。有一女官曾说过:“大原山中有一处叫寂光院的,很是清静。”“山中虽然冷清,但听不见世间的噩耗,倒是个不错的地方。”女院就这样决定了。肩舆之类,全由隆房卿的夫人准备。文治元年九月末移居寂光院,沿途观看了各处色彩缤纷的秋叶,抵达山坳时已是日暮时分了。野寺晚钟之声如泣如诉,沿途青草叶上的露珠密而又浓,女院的衣袖更加湿透了。俄尔山风大作,树叶乱飞,空中阴霾密布,秋暮冷雨霏霏。呦呦鹿鸣,历历在耳;秋虫唧唧,如丝不绝;所见所闻,倍增惆怅。从前辗转于港湾海岛之时,那心绪还不至于如此,每念及此更觉哀愁难禁;如今在这满岩青苔的寂寥之所,竟然要从此定居下去,庭院中承露的胡枝子已为秋霜所败,东篱下傲霜的菊花也已凋萎色衰,女院对此反顾自身,不能不喟然兴叹。当拜倒佛前,祈祷“天子圣灵早成正觉,一族亡魂均得佛果”之时,先帝的面影越发不离眼前,真是几生几世也不能忘怀。于是,在这寂光院的近旁结成一个大仅方丈的庵室,一间供自己寝处,一间供奉佛尊。昼夜朝夕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