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十六、诸事顺遂_大宋不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却说李申之与邵隆分头行动。

  所有战马、士兵以及粮草军械,全都仅着邵隆先挑,剩下乱七八糟的一大摊子留给李申之慢慢处理。

  邵隆的事是急事,出发的时间越早越好。而李申之完全可以原地休整一两天,把人员物资收拾停当之后,再款款出发。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先说邵隆领着三千精锐奇袭秦州。

  带着李申之给的价比白银的高级干粮,邵隆把商州城内的青壮士兵几乎全部带走。

  邵隆和李申之两人是这么商量的:邵隆去了秦州以后,再得不到人员的补充。士兵若是战死,死一个就少一个,所以尽量多地带点精锐士兵。

  而李申之去应天府,背靠南宋大朝廷,万事都有个缓和的余地,运送补给也更方便一些。

  李申之带着这么一大帮子人,千里迢迢地去应天府,路上根本不怕遇到寻常流寇。若是金人想要对他们不利,李申之到时候带着本部人马跑就是了,料想金人也追他们不上。

  李申之当然不会抛弃百姓逃跑,但是他还是答应了邵隆的建议。

  因为他知道,若是失去了这次机会,大宋想要往前往河西走廊的通道上插入一枚钉子,难度会成百上千倍地增加。

  这个时候帮邵隆,就是日后帮自己。

  新式干粮全部给了邵隆,李申之一点都没有留。辛辛苦苦带了这么远,没想到在这里用上了。

  这种稀奇的东西就要用在关键地方,这是金钱无法衡量的价值。

  等李申之回到应天府,这东西要多少就能造多少。

  且说那邵隆,率领三千精兵日夜不歇,一路疾驰到秦州城下。

  秦州守将武谊早就知道和议割地的事情,他心中的小算盘打得很好,就是保持住现状,然后坐等时局的发展。

  武谊在秦州待的时间不短,对秦州城十分熟悉。宋金两国不论是谁,他们想要用最低成本控制住秦州,武谊都是最好的人选。

  武谊也用自己履历证明了自己的人品,只要宋金两国的高层谈妥了,他这个秦州守将坚决服从上级安排,从来不搞小动作。

  是以金人反倒没那么急着去收编秦州。

  金人也有其计划,那就是先收陕州,再收商州,把这两个地方先稳住,然后再去接收秦州。

  谁知商州成了一座空城,金人光是在商州布放就废了不少功夫,暂时无暇顾及秦州。

  再说武谊,总的来说要比汉奸强上数百倍。因为他当初举城降宋的时候,还是冒了不小的风险。

  正是武谊这种躺平的心态,直接影响着秦州城中军民的心态。

  主将都这么松懈,守军自然更是吊儿郎当。

  松懈的城门守军看到远处荡起的阵阵烟尘,还只当是来了沙尘暴,只是拿面巾在脸上一裹,都没太当回事。

  等听到阵阵马蹄声时,才发现来的是一队骑兵。

  再定睛一看,来人

  请收藏:https://m.bqgll.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